2024年11月2日下午,我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分论坛在上海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分论坛由开幕致辞、主题分享和特邀报告三个板块组成。
首先,由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院长黄晓教授代表分论坛致开幕辞。黄晓教授介绍了学院的办学情况,回顾了近年来在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并表示学院始终致力于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她特别强调,教育实验研究不仅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加扎实的数据支撑,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
上半场报告由王占军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成梁同学以“MetaClassroom:建构编程教育的新样态”为题,探讨了如何通过虚拟课堂创新编程教育模式,强调了三维学习进阶(3DLP)理论在构建个性化学习体验中的作用。接下来,北京大学的于磊同学带来了“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的报告,研究表明,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显著增加了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教育支出,尤其是在校外补习方面。扬州大学的刘鑫同学分享了“混龄教育中绘本教学对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分析了混龄教学对幼儿表达性语言能力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大带小”模式中表现明显。北京大学的郑翔睿同学通过一项随机干预实验,探讨了分数激励和减少评教题目数量在提升学生评教参与率方面的作用,发现分数激励效果更显著。浙江大学的陈加铿同学报告了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准自然实验数据表明,赋权改革显著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北京师范大学的崔馥千同学以“内卷”与“剧场效应”为主题,研究了大学生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中的竞争心理,揭示了“内卷”现象对学生内部动机的消极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的朱楠老师介绍了针对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策略教学”干预策略,通过“Solve It!”认知策略有效提升了这些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吉林大学的王天骄老师探讨了班主任的学科背景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发现英语和数学教师担任班主任时对学困生成绩和班级氛围的提升更为显著。上半场的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同济大学的王奕俊老师,他分析了延迟中考分流的教育效应,研究表明,适当延迟分流时间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表现提升。
下半场报告由黄晓教授主持。南京财经大学的方超老师带来了题为“学前教育投入对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的主旨报告,通过中国的数据分析了学前教育投入在提升教育人力资本方面的显著作用,特别在地区差异和财政投入的异质性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政策补偿效应。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的谢晨老师分享了基于26项实验与准实验的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研究,指出在中等收入国家,工作场所培训和混合培训能显著提升失业青年的收入,且这种影响在长期尤为显著。随后,华南师范大学的温忠麟老师介绍了教育实验中基于项目的方差分析方法,详细说明了如何在实验设计中使用项目为分析单位,并将其与传统的被试间设计进行比较,提升实验设计的适用性和分析的科学性。
最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丁林老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指出,教育实验研究在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中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并对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本次分论坛为教育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了最新的教育实验研究成果,推动了教育实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