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打破传统围墙,探索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新模式。这一趋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日,《光明日报》就“跨校选课”这一话题,对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进行了深度访谈。马陆亭教授表示,跨校选课既是新话题,也是老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就有课程互选的相关举措。今天,很多新大学城建设时因各高校地理位置相近,配套硬件设施可以共享,相关高校也有了集团化发展、学分互认的内生动力。”
马陆亭教授进一步指出,“互通互认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课程联盟’构成了一种校际发展新生态。从相对封闭的壁垒中走出,需要办学理念的革新——其一,相应保障配套要同步跟上,如出入校管理,跨校学生用餐、借阅、学习资源的开放等;其二,人才培养最终要在知识结构基础上建立能力结构,在课程选择性增强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如何选’的引导,和学生生涯规划、成长成才路径设计结合起来,真正丰富学生的能力结构,特别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三,可通过跨校课程促进跨校学术交流,如组织联合研讨、学科沙龙等,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这一趋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也为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拆墙”行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将更加高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得到更充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