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帮扶办的感谢信被送至浙江师范大学,信中对学校持续选派优秀学生赴马边开展支教工作,为大凉山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振兴添砖加瓦,致以诚挚的感谢。2022年至2024年,学校共选派36名优秀学生前往马边支教,其中教育学院共选派12人,让我们对他们的无私付出表示感谢。
教育学子在马边有哪些难忘的故事?马边支教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收获?带着问题,我们和几名同学聊了聊,用文字重温那段温暖的支教之路。
爱启征途,“马边的孩子很可爱”
“马边的孩子很可爱,不管是文静的还是活泼的。我们常在马边河畔讨论学生个例,分享课堂教学心得,小路上,总不乏学生热情地喊出‘老师好’,有时候他们手上拿着糖果,会热情地塞到我们手里,然后欢快地拉着小伙伴跑掉。有时上完课,个别同学还会追着你要一起讨论宇宙哲学,几位小可爱还会偷偷塞点自己的文学创作或者艺术创作供我欣赏一番。每每赞叹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在祈祷教材纸张的平安。”顽皮又可爱,这是在马边彝族县民族小学支教的汤泽文印象中的马边儿童。
汤泽文(右)与同事讨论
汤泽文现为教育学院2023级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
和汤泽文一样收到糖果的,还有在马边彝族县民建小学支教的朱慧玲。“2022年的六一儿童节,二年级的一名学生拿出了两束包装有糖果的白色满天星,送给了我和另外一名支教老师。后来从其他老师的口中得知,学生将自己仅有的一二十元零花钱购买了这两份礼物。这个数字,对于成年人而言,或许只是日常开销中的零头,但对于一个年仅七八岁的儿童而言,却几乎是他能够支配的全部‘财富’。学生的这一举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孩子那份纯真无邪的情感力量,它如此简单、直接,却又如此震撼人心。”
朱慧玲在上公开课
朱慧玲现为教育学院2023级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在马边彝族县实验小学支教的李楚钰的印象里,马边的经历像是潺潺流水,无时无刻温暖地包裹着她,马边学生们的可爱以另外一种更加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马边孩子们彝族占了大半,他们生来脚踏青草,身披三角梅的香气,脊梁里仿佛生长着常青树,背靠的是巍峨山川,于是天性使然,他们在雨日踏水,在晴日赏阳,在阴天捉蜻蜓,他们身上是最纯澈的童真。过道上、楼梯里、教室内,他们叫老师好的时候总真挚地做出少先队员敬礼动作,瞳仁中却满是狡黠。他们说过最甜的话是‘老师你和昨天的彩虹一样美丽’;做过最诚挚的诺言是‘以后我也要去读浙江师范大学’;告诉我最有哲理的话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我接纳’。我的课堂上最初***哗众取宠的‘佼佼者’,但一句‘你的声音比大家都响亮’的夸赞又会让他黝黑的脸上爬上红晕;女孩儿们课上也会害羞不敢站起来,可你给予她一阵掌声她的勇气也让你惊诧。”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马边儿童身上那种顽强、灵动也仿若跃然纸上。山地丛林带来物理的阻碍,但也给予孩童澎湃的生命力。
李楚钰与班级同学结课合影
李楚钰现为教育学院2023级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
因为学生的过分可爱,支教的老师也常因自己能做的还不够多而感到遗憾。“他们会经常问我,老师你下周还来上课吗?”这是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支教的汪思琦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马边的学生们很想要被关心,于是他们真诚、热情地和盘托出,对老师的爱毫不掩饰,比如下课会跑来办公室给我捶背,一圈圈抱着我,会画画送给我,总是夸我,对此,我总会遗憾自己能留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太少,能做的太少。”汤泽文同样颇有感慨,“个体的能力有限,尚有诸多遗憾。”但好在,马边支教活动仍在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手中接力向前。
汪思琦在办公室备课
汪思琦现为教育学院2023级
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筑梦前行,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在支教过程中,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亦给予老师能量。
对汪思琦而言,此次支教之旅给予她教师职业梦想的答案。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教育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刻作用。于我而言,支教是对自己教师职业梦想的探索与回答。我是不是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尽快熟悉适应新的班级与课堂,在全新的尝试中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在支教过程中,我思考着教学的意义。未来,我将秉持教育的初心,争取以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打开看见自己更多可能性的大门。”
学生给汪思琦的感谢信
对李楚钰来说,此次支教之旅给了她继续坚持支教的勇气。
“马边支教给予我一次龙州支教前的‘体验卡’。未踏入陌生土地前,我对西部地区的教学现状知之甚少。以往对于支教生活常常是期待与不安并存,马边支教像一场及时雨,灌溉、茁壮了我的支教梦,使我有勇气更为坚定地奔赴龙州。支教之路带我领略天地广大,在大山大海前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我带着外面的世界走入学生的记忆,埋下一颗靠读书走出大山的种子——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宏大的故事,而是浙师大研支团用22年近300人传承的事业。很庆幸成为第一届马边支教团的成员。”
学生给李楚钰的感谢信
对汤泽文而言,此次支教之旅是一次教学实践的深度探索。
“学校的小孩很可爱,很有活力,但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往往缺乏信心,由于‘学不好’而‘不去学’,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在马边学生中极为广泛。在教学与实践中,我们发现奖励机制的设立对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言是颇有效果的,但单一的奖励机制仍旧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兴趣,还需要支教团后续的成员们继续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生驱动力。”
汤泽文在上公开课
对朱慧玲来说,此次支教之旅坚定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在离开马边后,学生们时常会用电话手表与我联系,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学习进步情况,甚至是小小的烦恼和快乐,也时常问我何时回去看望他们。马边的支教经历,让我深感自己不仅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朱慧玲与班级学生合影
爱心接力,奏响教育的希望乐章”
接过学长学姐的接力棒,2025年第三批四川马边支教服务团已经建立,11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在读研究生、推免研究生已于2025年春季学期赴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3所中小学开展支教,开启新一轮的教育接力,书写教育共富的新篇章,其中包含叶宇娇、戴心乐两名教育学子。
叶宇娇
现为教育学院2023级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
戴心乐
现为教育学院2023级
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
据了解,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大小凉山腹地,从2004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便开始了对该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和浙江省教育厅的共同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基于“深化校地合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学生专业成长”等实际需求,已派遣2批支教服务团,在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养、管理队伍培养、课堂诊断指导、教师顶岗支教这五个方面强化人才协作和智力支持,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支教之路,是爱与希望的传递之旅。浙江师范大学的学子们用青春和热情,在马边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收获成长的喜悦。他们与孩子们之间的双向奔赴,不仅照亮了大凉山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更诠释了教育的伟大力量。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接过支教的接力棒,让教育的希望之花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