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第34期“爱学会议室”暨“寰球教育家”系列讲座首场活动——出国(境)经验分享会在17幢112报告厅顺利举行。活动特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校大学外语教学部主任、雅思辅导课程负责人骆巧丽,学院蓝敏副教授,小学教育2301班张郡,教育技术学2101张铭姿,课程与教学论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馥达,课程与教学论2023级硕士研究生吴倩等嘉宾做分享。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均,党委委员、国际化办公室主任陈殿兵副教授出席分享会。
首先,张郡分享了2024年暑假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期三周的求学历程。她介绍了自己备考雅思的过程和申请访学项目所做的准备工作,也生动描绘了美国的课程体验、文化感受。这段交流经历不仅显著提升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她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独自跨越太平洋的勇气与经历,使张郡在这段旅程中进一步探寻和构建着“生存”与“生活”的深层意义。
张铭姿分享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习经历。她强调,参加出国(境)交流项目前,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根据学术或实践需求,提前做好语言、竞赛、论文等相关准备。英国求学期间,张铭姿通过小组作业巩固课程知识,在体验当地饮食中感受文化差异,并通过参与实践了解不同文化,这段异国求学的时光为她的人生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馥达与吴倩分享了他们在德国莱布尼兹教育媒体研究所的访学经历。刘馥达通过照片生动地展示了研究所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环境,特别强调了流利运用英语和掌握本土化表达的重要性。吴倩则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组织架构和主要研究领域,并对相关奖学金政策进行了说明。基于自身经验,她建议同学们持续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主动参与科研项目,为未来出国(境)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蓝敏基于自身在香港多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系统分享了香港相关大学的申请流程和经验,并重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聚焦自身特长与兴趣领域,审慎选择交流院校;第二,细致对比专业设置与政策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学习方案并严格执行;第三,善于整合现有资源,通过积极互动与自主学习,构建个体化的竞争优势;第四,全方位了解目标地区社会文化特征,通过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和开展志愿服务等途径,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增进跨文化交流能力。
骆巧丽讲解了雅思考试的备考策略。她强调,雅思考试包含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部分,其中写作和口语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针对这两个薄弱环节,骆巧丽建议:一是持续扩充词汇储备,丰富句式表达;二是注重学习本土化语言特征;三是通过参与英语相关竞赛全面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此外,她还强调了坚持每天跟读训练的重要性,指出这不仅有助于改善语音语调,更能显著提升整体语言水平。
会议最后,陈殿兵老师以“三个突破”寄语在场学生,他希望同学们能保持专注治学的定力,培养探索世界的勇气,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突破个人舒适圈、突破教育视野局限、突破文化认知边界。
本次经验分享会多维度解析了出国访学的申请流程、院校筛选标准及跨文化适应策略,为大家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展现出卓越的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持续追求学术理想,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