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应邀在6号楼102报告厅主讲敦学讲坛第五十一讲——“高考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选育”,副院长王占军主持讲座。
王新凤从团队研究成果切入,系统梳理了高考改革政策与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的现状。她围绕“动力机制、实施效果、实践逻辑、未来走向”四个维度,剖析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与动因,并通过实证数据评估改革成效。研究显示,新高考在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例如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实施,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拓宽了升学通道。
针对高考改革的复杂性,王新凤指出,需统筹教育、社会、经济等多领域协同推进。对于未来方向,她建议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加强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政策统筹与资源投入,并特别强调“平衡高考制度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当前治理的关键挑战。这一分析不仅为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政策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王新凤通过对比“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中衔接、科教协同”四大模式,阐释了我国人才选育机制的特色与路径。基于对拔尖学生的长期跟踪调研,研究发现:尽管拔尖学生在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指标上显著优于普通学生,但其优势随年级升高呈减弱趋势,且存在学科、性别及家庭背景的群体分化。此外,比较“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项目的学生表现发现,“拔尖计划”学生在创新能力各维度得分更高,而“强基计划”学生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王新凤总结,历经十年的高考综合改革已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公众满意度稳步提升。她呼吁未来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制度优化,构建更具包容性与科学性的评价体系。
讲座尾声,在场师生就政策落地难点、创新人才评估标准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王新凤的研究兼具政策高度与实践价值,为教育领域的学术探索与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