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24年12月25日,我院ZJNU-OSU教育交流项目一行11人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之旅。我们特推出专题版块,分享同学们访学期间的交流见闻。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们的学习体验获得了全方位拓展:不仅在课堂上经历了持续的思维碰撞,更有机会深入俄亥俄州的中小学教育现场进行实践观察;同时,我们还体验了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独特的艺术文化氛围,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中收获多多。
人际交流课程:分享与模拟
在人际交流课程中,我们分享各自的教育经历,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跨文化的思想碰撞让我们对教育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激发了我们对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此外,课程特别设置了模拟面试环节,我们分组扮演面试官和应聘者进行实战演练。通过角色互换,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教育行业招聘流程的认知,还显著提升了面试技巧和应对策略。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问卷设计实践
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中,我们自选主题,编制教育问卷,深入思考教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如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等。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高等教育课程:求学辩论赛
在高等教育课程上,我们开展了一场“中国与美国:大学生活该如何选择?”的辩论赛。辩论情景为一位北京学生正在申请大学,最终需在中国或美国求学中做出抉择。
辩论围绕高等教育资源、学术自由、就业竞争力、文化适应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在小组讨论环节,各成员分工明确:部分成员甄选并整理正方教育体系的实证资料,部分成员以批判性视角分析反方教育模式的不足、识别与评估辩方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缺陷。现场气氛热烈,理性的讨论有效促进了学术观点的深度交流,既加深了对不同教育体系的理解,也培养了大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地考察:走进当地中小学
在Melinda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所当地的小学课堂,实地观察美国的基础教育实践。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表达,学生们大胆提问,与老师进行自由探讨。
课后交流环节,我们围绕中美基础教育的异同展开了深度对话。在学校校长与教师团队的分享环节,他们系统介绍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学生发展策略,帮助我们构建了对美国K-12教育体系的立体认知。这次实地考察不仅使我们真切感受到文化差异对教育实践的深远影响,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通过融合不同教育模式的优势,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发展方向。
艺术之旅:探访卫克斯纳艺术中心
位于OSU校园内的卫克斯纳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由著名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设计,是OSU乃至全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文化地标之一。
中心致力于展示前卫艺术家的作品,涵盖视觉艺术、电影、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与展示平台。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欣赏了多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家们对社会、文化和科技的独特见解。这次艺术之旅,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也激发了我们对艺术与教育融合的思考。
心得体会
从课堂到艺术馆,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课堂,这两周,我们在艺术中触摸创意,在辩论中交锋观点,在真实课堂里观察教育实践。访学的日子,已成为我们成长中的一部分。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沉淀。当我们站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感受世界,思考教育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时,我们更加明白,真正的学习,永远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