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17日,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邀赴基地校意向校——温州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温州八中”)探校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查颖教授、德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肖祥教授、蔡群青博士以及中心办公室主任彭年强参与此次活动。温州市德育教研员凌华君、鹿城区德育教研员季玮梅,温州八中党委书记许方领、校长欧素鸯、教学副校长潘略辉、德育副校长陈孙叶,政教处主任陈发捧、副主任王娜,团委书记胡汉洲参与本次活动。

在许方领书记、欧素鸯校长的带领下,中心一行四人实地走访参观了温州独立支部博物馆(校内)、图书馆、体艺馆、王木亭、智能操场、朗读厅、文化长廊等区域,近距离的感受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座谈会上,欧素鸯校长代表学校诚挚欢迎中心专家专程来校指导,并向与会人员作了“智启未来——‘一核两翼四驱动’探索学校新质发展新路径”专题报告。她系统介绍了温州八中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办学理念以及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详细阐述了学校所构建的“一核两翼四驱动”育人模式。陈孙叶副校长作了“稚新甘泉 润德启智——甘泉德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专题报告。她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甘泉德育课程”开发的时代背景、总体目标、计划进度表、实施路径、课程图谱、评价方式以及实际成效。


查颖教授代表****温州八中的高度信任与热情接待,并通过中心5周年视频,向与会人员介绍中心的发展状况。她指出,中心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目前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建立了28所基地校、15所联盟校,持续引领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变革创新,助力中小学校德育提质升级。她高度赞赏并肯定温州八中基于自身的校情、学情所创生、建构并实践的“稚新甘泉”学校德育模式。她建议下一步学校亟需厘清“稚新甘泉”德育模式各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聚焦核心问题、核心任务,学会做“减法”。她以温州八中构建的“稚新甘泉”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为实例进行演示,以教、学、管、评为线索,对办学理念、德育理念、德育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解读、德育课程群、课程一体化实践以及德育评价全要素全过程进行指导,建议八中如何对当前的德育课程体系架构进行梳理与调整。她强调学校德育模式构建、德育品牌的打造需要有理论的引领与支撑,她建议温州八中可以基于“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教育的情感转向”(社会与情感能力)等角度来寻求理论支撑。


肖祥教授认为温州八中真正做到了用心办校、用心育人、用心育德,同时他认为温州八中的德育资源得天独厚,比如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永嘉学派思想”、红色革命文化——“温州独立支部的创建与发展”进行挖掘,从而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校德育文化。他建议学校后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着手:一是要注重价值整合。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政一体化”不仅仅是从纵向实现学段上的衔接,也是从横向实现各学科的衔接,更要实现价值整合。价值整合就是要有统一的价值目标作统领,持续培育并打造“德育品牌”,实现转知为智、转智为德、转德为美;二是要注重项目培育。各学科都可以设置项目,从校级到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由低到高,系统推进。通过项目式研究,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三是要注重队伍建设。育人育德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必须“仁智双彰”。队伍建设应该打造“教师品牌”,有“名师”引领。四是要注重成果展示。以项目研究为主题,多出成果,文章(学术文章、报刊文章)、案例集、著作,持续扩大学校影响力。期待温州八中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温州中学德育的“5A级景区”。

蔡群青博士认为温州八中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推进其落实机制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育人空间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学校要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智能辅助系统,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规划,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校可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和中央电教馆研制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人才;二是学校可以积极探索智能化作业系统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生成作业题目,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通过人机协同到人机脱离的逐步过渡,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成长和内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学校可以进一步提炼项目式校本研修的实践案例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推广引领作用。

彭年强主任认为温州八中的德育实践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针对温州八中相关德育工作,他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温州八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二是当前学校所构建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实践模式各子概念过于庞杂,内在关系亟待厘清;三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群体;四是学校在使用AI技术对学生、教师群体进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AI技术使用的边界性与伦理性问题。

据悉,自2022年下半年起,中心启动基地校建设工作,通过组建包括高校学者、高校学科教学与课程论专家、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中小学一线特级正高级教师、教育媒体“五位一体”的教研指导专家团队,帮助基地校培育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未来,中心将继续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面向中小学教育现场,引领并服务地方中小学教育变革,全方位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