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13日,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赴项目校—温岭市箬横镇中学(以下简称“箬横镇中”)开展第8次驻校指导工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查颖教授,中心刘小柳博士,浙师大教育学院张维忠教授,金华四中校长、特级、正高级教师童桂恒,中心办公室主任彭年强陪同参与此次指导工作。本次驻校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初中数学学科”“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模式的转型变革,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以及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等内容。
12日下午,查颖教授、张维忠教授、童桂恒校长、刘小柳博士以及箬横镇中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观摩了潘正君老师的公开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复习》。
在随后的评课指导中,潘正君介绍了自己的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思路。张维忠教授充分肯定了执教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认为,执教教师对于习题设置十分精巧,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做中学”。同时,他强调面对智能时代,教师更应着力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他指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其重要的抓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复习》应更强调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法”,而不是一些“小技”“小巧”,建议能够将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有效融入具体实践应用中,以此更好提升教学效果。
童桂恒校长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授课教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良好的教学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师生活动较为充分,重视“四基”的落实;三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题组训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他也给出相应的建议:一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消元方法(代入消元、加减消元)的本质认识要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AI时代,我们更要重视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二是对题与题之间的转化值得加强,要强化变式教学意识,一堂课的容量不是看题的数量,而是看思维的容量,一堂课的高度不是看例题的难度,而是看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知识结构化、思维结构化的意识要增强;三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学习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从而达到提质减负的理想课堂教学效果。
评课结束后,童桂恒校长还作了题为“大单元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的设计策略”专题讲座。他与在座教师共同探讨了大单元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支点——以多样化问题激活思维广度,用挑战性问题突破认知深度,借核心性问题构建概念高度,结合具体实例向教师们阐释了优化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他提醒教师们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课堂上的提问是“铺路石”还是“脚手架”?是停留在知识表层,还是直指学科大概念的根系?他期待教师们都能成为智慧的提问者——在“多”与“精”的平衡中,在“难”与“适”的尺度间,让每个问题都成为照进数学本质的一束光。参与本次初中数学教研活动的老师纷纷表示,两位专家的点评精准到位、直指问题,并提供改进提升的具体方法与实施策略。
在指向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改革教研指导交流会上,查颖教授系统阐述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她指出,当前我们所进行的探索具有教育前瞻性、学术前沿性、实践可行性,是实现初中语文学科课堂转型升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有效抓手与关键举措。她建议,箬横镇中语文学科组选取若干班级作为试点班级,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有效融入社会与情感能力相关元素,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试点性教学活动。彭年强主任逐一讲解了OECD所开发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模型中的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具体内涵、操作性定义以及相关行为表现。刘小柳博士认为可以从初中语文文体、主题等类别着手,研究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具体策略,以此形成相应的策略体系。
箬横镇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江灵芝结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43篇文言文,通过列举具体的课程教学实例,分享了如何有效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元素有机渗透并融入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过程。
箬横镇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徐敏红认同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可行性,但是她指出如何将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体系与初中语文自身学科体系有机衔接、融合,从而形成更具系统化、更具操作化的实施手册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箬横镇中七年级备课组组长陈丽君认为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挖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要素有很多,是我们去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源泉与重要抓手。她通过列举《孙权劝学》《背景》等课文,结合过往开展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的心得与体会。
13日上午,张维忠教授给数学学科教师作了题为“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数学文化”专题讲座。他指出,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而且还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数学课程以增加课程思想性的目标导向。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了解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既是为了学习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更是为了在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结合自己最近出版的专著《了不起的中国传统数学文化(初中篇)》,张维忠教授着重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数学文化,二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数学文化,三是以何种方式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数学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他还结合近几年各地数学中考题中的传统数学文化典型案例,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并深入剖析这些故事背后的数学内涵,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聆听讲座的教师纷纷表示张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视野开阔、逻辑缜密、风趣幽默。它启示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自觉将数学学科知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教师教科研论文研磨与指导会在箬横镇中三楼会议室同步进行,参与温岭教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及教科研论文培育的教师们参加了指导会。刘小柳博士作了题为“关于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科研论文写作”专题辅导报告。她建议教师们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困惑和新的教育政策要求中寻找选题,强调论文选题要小而精、切忌大而全,提出核心概念之间要有实质性的逻辑关联,并且要指向一个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关于具体写作过程,刘博士结合具体实例列举了并列式、递进式、综合式和问题式四种论文结构,提出在撰写论文时,要注意讲事实、讲逻辑、要聚焦于研究主题并且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同时也要走出“炒热词”“理论拼凑”和“生造概念”等写作误区。刘博士还结合教师们的论文主题,提供了4篇目前已发表的相关范文,供老师们参考学习,鼓励老师们积极写作,争取早日发表。彭年强主任以2篇教师论文为例,指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论文选题、一级标题以及二级标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避免跑题、偏题以及行文“碎片化”“割裂感”等问题。同时,教科研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树立读者视角,切忌空谈、大谈价值与意义。
查颖教授高度赞赏在场教师能够从日常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挤出时间参与教科研论文撰写工作。她认为,愿意写、敢于写、勇于写,是广大青年教师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她结合老师们提交的论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教科研论文不等于教学案例,二是要善于搜索、查阅、借鉴学习优秀论文,三是论文写作要紧扣主题,四是论文各标题间内在逻辑关系要梳理清晰,五是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六是论文中的观点(或结论)要有证据支撑,七是论文标题中慎重逗号,八是论文写作要持之以恒。
据悉,自2023年2月中心与温岭市教育局签订“温岭市箬横镇中学综合提升”重大项目以来,中心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工作。通过组建包括高校学者、高校学科教学与课程论专家、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中小学一线特级正高级教师、教育媒体“五位一体”的教研指导专家团队,努力把项目校打造成为镇中崛起的“县域样板”。